常常在市集看到的糖炒栗子,是相當有歷史的中國小吃,民諺「八月的梨棗,九月的山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
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作為珍貴的果品,是乾果之中的佼佼者。板栗屬於堅果類,但它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堅果那樣富含油脂,它的澱粉很高。干板栗的碳水化合物達到77%,與糧穀類的75%相當;鮮板栗也有40%之多,是馬鈴薯的2.4倍。鮮板栗的蛋白質含量為4%~5%,雖不如花生、核桃多,但略高於煮熟后的米飯。同時它還且有較好的藥用價值,中醫主為栗有補腎健脾、強身壯骨,益胃平肝等功效。因此栗子又有了"腎之果"的美名。
栗子的藥用價值
中國醫學認為,栗子味甘性溫,無毒,有「益氣補脾、厚腸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
生食或熟食栗子都有治療腰腿軟弱無力、小便頻數、反胃、便血、慢性淋巴結炎和頸淋巴結核以及因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或因腎虛引起的久婚不育等疾病。用風乾的栗子殼燒成炭再碾成粉狀,加蜂蜜調和後用水沖服可治內痔出血。
有的中醫還用栗子殼與夏枯草、丹參復配治療急性頸淋巴結炎和甲狀腺腫大。它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蔘、黃芪、 當歸等媲美。栗子性味甘溫,入脾、胃、腎三經,有養胃、健脾、補腎、壯腰、強筋、活血、止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腰腳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及外傷骨折、淤血腫痛、皮膚生瘡、筋骨痛等症。
栗子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有對抗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的功效。
歷史文獻記載
Ø 《名醫別錄》:「栗子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忍帆。」
Ø 《食物本草》:「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
Ø 《千金方》 :「栗,腎之果。腎病宜食之。」
Ø 《本草圖經》:「栗房當心一子謂之栗楔,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
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
Ø 《玉揪葯解》:「栗子,補中益氣,氣虛益餒,培土實脾,諸物莫逮。
但多食則氣滯難消,少啖則氣達易克耳。」
留言
張貼留言